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管理   >   劳动教育   >   正文

衡水学院 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劳动教育实施方案

作者: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 2022-04-20

   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实施劳动教育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等系列文件精神、进一步落实《衡水学院新时代劳动教育实施方案》,上好开实劳动教育课程,现制定以下劳动教育课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劳动教育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总体目标

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劳动习惯。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掌握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具备胜任专业工作的劳动实践能力、较强的创新创业能力以及在劳动实践中发现新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完成一定劳动设计任务所需的设计、操作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的情感,继承中华民族勤俭节约、敬业奉献的优良传统,弘扬开拓创新、砥砺奋进的时代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能够坚持不懈参与劳动,形成诚实守信、吃苦耐劳的品质,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杜绝浪费,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润新”的育人目标。

三、基本原则

坚持育人为本原则育人为本是教育的生命和灵魂,是教育的本质要求和价值诉求。新时代劳动教育要求教育不仅要关注人的当前发展,还要关注人的长远发展,更要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学生不仅要学会知识,还要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生存、学会做事、学会做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加强劳动教育,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坚持注重实践体验原则。劳动教育课程不同于校内的文化课程,它需要更多的实践和操作。学生只有亲身经历才会有真实的劳动情感,才会对劳动有具身认知。实践体验是学生在劳动教育课程中的基本方法,劳动教育课程需要学生亲身参与劳动过程,进行体验式的学习。只有身体力行,才能获得实际劳动技能;只有实践体验,才能身心共生,体会劳动过程,收获劳动成效,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只有通过真实的实践过程,学生的劳动技能基础才能习得,劳动习惯才能得以养成 , 劳动价值才能得以认知。

坚持因地制宜原则新时代视域下的劳动教育不能是简单的对劳动观念、劳动知识、劳动能力作片面的认识,劳动教育课程设计需要对劳动内容、劳动模式做因地制宜地调整,需要与时俱进,符合时代的需要。根据学校所在地区的劳动资源和学校实际情况,立足专业特点和因地制宜原则去开发和设计相关课程,以获取更为有效的劳动教育成效,收获劳动创造的真实价值,促进学生劳动价值观的正确树立。

坚持模式创新原则新时代劳动教育实施需要构建多元化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深入开掘专业教育、思政教育和各类第二课堂活动中的劳育资源,积极构建多元化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其次,探索建立健全劳动素养评价制度,根据自身特色、专业性质和培养目标,建立符合新时代劳动教育特征的多维劳动教育评价体系。一方面,建立科学合理的劳动教育教师评价体系,另一方面,重塑学生评价目标,体现劳动教育的价值和实质化,向学生的实践能力倾斜。第三,构建专兼职相结合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

四、具体措施

1.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1)劳动教育学分构成,共2学分。

劳动教育理论学习课程(0.5学分)。劳动实践学分构成(1.5学分),该课程分为5个学期,每个学期0.3学分,共计为60小时劳动时间。

(2)劳动课程内容。

理论课程由“劳动教育概论”“全国五一劳动奖和全国工人先锋号”获得者讲座;大国工匠、劳动模范讲座等构成。通过“劳动教育理论”模块向大学生系统讲授劳动法律、劳动关系、劳动经济、劳动社会保障、劳动安全、职业卫生等劳动科学基础知识;主要解决劳动精神和劳动态度问题。

实践课程由“日常生活劳动实践”“专业劳动实践(学年劳动周)”“服务性劳动实践”等模块构成。鼓励二级学院探索通过“日常生活劳动实践”“专业劳动实践(学年劳动周)”“服务性劳动实践”3个模块对学生分别组织开展日常生活劳动、专业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实践训练,通过学业导师、学团组织、社会实践、公益劳动、劳动主题等方式践行劳动教育。

2.劳动教师队伍构成。

1)劳动教育理论课程由各系带班辅导员负责。主要职责我负责学生的线上劳动课程的选修、学习过程监督,学分登录等工作。

2)劳动实践课程由

新时代劳动教育下,探索多渠道建设一支高水平专兼职相结合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组织劳动教育方面的教师交流与培训,增强教师对新时代劳动教育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的价值认同,培养进行劳动教育的专业教师;组织教师通过挂职、进修等方式参与其他专业领域相关的基层社会实践,提升实践技能,壮大“双师型”教师队伍;聘请专家、劳动模范、大国工匠等优秀社会人士担任兼职教师,构建社会型劳动教育师资队伍;推进各学院辅导员与兼职辅导员协同开展劳动教育的研究和探索;完善教师评聘和考核机制,建立劳动教育师资激励机制,加大教师开展劳动教育研究、教育教学改革立项倾向性扶持,鼓励更多教师致力于劳动教育。另一方面,要着力打造一支劳动教育复合型师资队伍,劳动教育可以与高校专业课和思政课等德育、智育、体育、美育课程有机结合,充分拓展劳育对其他教育的促进作用。

2. 构建完善的劳动教育信息化管理平台。

1)、构建以

学校将劳动教育作为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坚持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指导原则,结合课程的性质和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将劳动教育课程分为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两个部分。

现阶段:理论课程借助信息化平台的优势,学生通过尔雅通识课学习平台,学习《劳动通论》等相关课程。教师还可以通过“学习通”平台将劳动相关理论课程、考核方案、教学资料上传至系统后台,便于学生随时浏览、下载学习。同时,还可将精选纪录片、短视频、劳模事迹等学习资源,以可视化的信息技术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习途径,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便利。

实践课程的劳动内容和学分认定通过借助第二课堂管理平台实现审核、认定。劳动教育专职教师通过线上线下结合更加精准地指导学生开展劳动实践。教师可通过第二课堂认定学分结果和学生线下劳动实践表现,做出评价和生成劳动教育成绩。

(2)未来可实现

理论课程通过线上教育平台实现劳动通识课的教育。

实践课程可以通过线下劳动教育清单+线上管理平台学分认定实现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劳动教育清单示例:

劳动教育清单按学期填写,班级收集,劳动教育老师每学期期末审核,认定。

第二课堂平台将作为学分认定管理系统,学生可在第二课堂平台根据活动编码申请认定学分,劳动教育老师可以根据系统后台对学生劳动实践申请进行审核、管理、认定。


4.加强劳动实践基地与劳动平台建设。

配合理论课学习开设劳动实践课,学生需要深入生产劳动第一线,感受劳动的魅力,在实践中印证、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和运用。例如:在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中设置实践环节,明确劳动时间和内容,深入劳动现场,将劳动教育贯穿于就业指导过程中;邀请知名企业家、成功人士、劳动模范、普通劳动者等开设专业讲座、先进事迹报告、专业培训;加强校企合作,打造品牌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形成具有品牌效应、网络体系的“劳动教育实践平台矩阵”;深化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动校企合作共建专业结合一体化课程及联合搭建实践平台,推行面向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的任务式培养模式;组织师生到各类企业、各级工会参加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

五、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

完善劳动教育领导体制。成立劳动教育领导小组。

学校分管领导任组长,

副组长:基础教学部、教务处、学生处、团委、各学院(系)、宣传部、科研处、人事处、后勤管理处等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

负责劳动教育的顶层设计、统筹和协调,出台大学生劳动教育管理规定和实施方案等制度文件,制定劳动教育课程标准和质量保障方案,为劳动教育提供制度保障和质量保障。

劳动教育领导小组下设基础教学部,负责劳动教育教材、师资队伍、课程及实践教学活动的建设。协调各院系根据学科专业特色制定劳动教育实践环节教学大纲和具体的实施方案。组织开展与劳动教育相关的综合素质评价与学生社团、第二课堂活动、日常生活劳动等。同时牵头负责开展劳动教育相关的科学研究,宣传推广劳动教育课程实施成果和先进经验等。

2. 加大经费投入力度。

学校应多种形式筹措资金,设置专项经费,加快建设校内劳动教育场所和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加强劳动教育设施标准化建设,建立学校劳动教育器材、耗材补充机制。结合实践教学、创新创业、社会实践和劳动教育等多种活动形式,保证劳动教育活动的资金充足。

主要费用包含:教学经费,实践活动相关经费,教研室运营经费等。

3. 探索建立劳动教育评价制度。

学生在校期间穿插于思政课、专业课程、实习、实训教学的劳动教育学时计入该门课程总学分,修读有关劳动教育类的通识选修课程,计入公共选修课学分。通过参加教室、办公室、实验室、食堂、校园场所的卫生保洁、绿化美化和管理服务等形式劳动实践,考核合格后,获得劳动实践相应学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义务劳动、勤工助学、志愿服务等累计的劳动学时,纳入第二课堂管理,按照相关规定,统一认定相应的学分。把劳动教育成绩作为其参与评奖评优和毕业资格审查的依据。

建立劳动教育清单制度,将劳动教育实践分为日常生活劳动、专业劳动实践、服务型劳动实践三大部分,并细分劳动事项和时间,统一学分认定标准。将劳动教育纳入学生综合评价体系,制定评价考核标准,建立激励机制,客观记录、考核学生参加劳动实践的活动情况,实现劳动教育管理、科学评价的信息化。

4.强化安全保障机制。

加强对师生的劳动安全教育,强化劳动风险意识,建立健全安全教育与管理并重的劳动安全保障体系,科学评估劳动实践活动的安全风险,消除劳动实践中的各种隐患。制订劳动实践活动风险防控预案,完善应急与事故处理机制。

执笔:杨丹

2022.4.29



衡水学院基础课部      河北省衡水市和平西路1088号 

办公室电话:03186015631

办公室信箱:jichukebu407@126.com